捧着一颗热腾腾的心来教学,用皮影艺术向社会传递快乐。他是一位孜孜以求的美育工作者,也是一位皮影艺术的传播者。在学生心中,潘俊老师是启迪心智的教育者,也是心灵共鸣的知心友,更是人生航向的指路人。
2007年,潘老师受邀调动至民大组建动画专业。至今从教20余年,作为中共党员,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四有”好老师,更是将一门曾经无人问津的选修课,上成了省级精品课程。从2022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优秀指导教师、第七届全国高校数学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再到学校第七届“教学标兵”,潘老师为教育的付出与成就都有迹可循。
看、学、玩、演,让课堂充满趣味和创造力
一直以来,潘老师乐于在课堂扮演一个“鉴宝人”的角色。他走遍乡村、城市进行调研,不断收集传统艺术精品,并把这些传统艺术精品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切实感受民俗艺术。在《民族民间美术》课程中,潘老师总是让学生提前调查自己家乡的民俗,采取实物展示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授课方式。不但如此,他还会将有趣的时事融入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艺术的魅力。执教多年,潘老师一直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倡把自由度还给学生。老师只扮演抛砖引玉的角色,讲授技能和审美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生自身。“潘老师的课程非常有趣,可以尽情地展示我们的创造力!他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我们,一节课下来我总是收获满满。”动画2302班的李了一同学赞不绝口。
拜访巴东皮影老艺人。
在课堂上,潘老师坚持贯彻“看、学、玩、演”教学理念。一“看”,是老师备课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二“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三“玩”则是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自由、放松地创作作品。“动画专业的课程会‘玩’还是很重要的。”在动画表演课程中,潘老师让同学们在光谷美术馆的教室里模仿动物甚至是铅笔橡皮等事物,尽可能摆脱电脑和画笔的工具限制,只单纯地用形体展示,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四是“演”,这是源于潘老师提倡学生的作品应走向社会,让更多的观众来欣赏。为此,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举办多次展演。2022年端午节,潘老师在永利官网光谷美术馆组织了一次皮影艺术作品展和表演,引得民大社区的孩子驻足观看,同学们也收获了诸多赞扬。这样的认可也让大家有了更多的成就感,更好地促进了专业学习,形成了良性循环。
2019世界非遗日公益课堂。
不破不立,以数字手段创新皮影艺术
“你看,孙悟空的皮影形象很愤怒啊,而不是可爱的小猴子了。”提起皮影戏,潘老师立即从书柜中抽出一本厚厚的文件册给记者展示起来。
课程《民族民间美术》可以选择讲授的内容有很多,为什么潘老师会把目光聚焦于皮影戏?原来,他认真分析了剪纸、风筝、蜡染、漆艺等多个民俗艺术的优缺点,根据美术学院的学生特点,最终决定从皮影戏入手来建设课程。他认为,皮影戏既能考验学生对美术造型的把控,又能锻炼学生的编剧能力。可要想开辟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必然要面对诸多挑战。用什么材料来做皮影?怎样让皮影立得住?很多地区逐渐消亡的艺术,到哪里找实验材料?潘老师选择迎难而上、直面挑战。他四处奔波,反复实验,寻找最适合制作皮影的替代材料。最终从一家塑料厂选定了一种材料,能够又快又好地制作皮影。
突破了材料这个最大的技术难关,皮影课程才得以稳步推进。在皮影戏课堂上,潘老师负责提供制作皮影戏的材料,而学生们只管学和“玩”,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在皮影戏课程中,我收获颇丰。这门课程让我在创作中更加大胆、自由,有了许多新尝试、新可能。很喜欢与民族美术相关的课程。”回忆起这门课,2018级动画专业的王力笠思绪万千。
时代在发展,教学方法与内容自然也要与时俱进。针对以往口传心授方式在现代美育教学中实施效果不理想等痛点,潘老师积极响应高校要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号召,融合艺术文献大数据和数字虚拟手段,构建了“在线国际课程—皮影数字博物馆—GIS地理信息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创新工坊”五位一体的美育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期间,他主持了国际在线课程《皮影戏》、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金课《民族民间美术》、省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金课《民间皮影制作与表演虚拟仿真实验》,以及《基于“互联网+课程”的高校应用型艺术人才教学模式研究》和《非遗在高校中的传承实践与创新模式研究—皮影工作坊为例》等省级课程和教研项目,为民族高校美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使用虚拟仿真技术也好,出版新形态的教材也好,我尽可能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教学。”配合课程,潘老师出版了《动画角色设计》、新形态系列教材《场景设计与数字绘画》两本教材,学生可通过扫描课本上的二维码进行自主学习,对不理解的制作步骤则可反复观看。潘老师希望借助这些数字手段解决教学痛点,加深学生对皮影艺术规律的理解,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作热情。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仅成为一名教学者,还能够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如今,潘老师已带领学生获得众多国家级大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实践工作坊国家级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国家级三等奖。此外,他还指导学生在“挑战杯”秦创原专题赛中获国家级银奖,这也是永利官网美术学院首次获得A类赛事国家级奖项。
做客长江讲坛。
至真至纯,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潘老师始终坚持,“学习还是为了服务社会。我们学习美术技能与文化知识,最终都要把它回馈社会。培养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我们不仅仅是创作者,更应该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基于这样纯粹的初心,2023年,潘老师创作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皮影剧《唐蕃古道》并带领学生在青山区图书馆、东西湖区图书馆、洪山区第一小学书城路分校以及武汉国际双年展上进行公益演出。剧目一经演出,反响热烈,被“学习强国”、武汉电视台等多家平台和媒体报道,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永利官网特色课程的名片。
在成都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现场演出时的一个场景也让潘老师至今难忘。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因年幼时看过皮影戏,所以在演出结束后,想要去幕后亲自操作皮影,感受其中的快乐。这让潘老师为之动容,也更坚定了他弘扬皮影戏文化的初心——展现传统艺术的魅力,为更多人带来愉快的审美体验。
在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上展示教学成果。
为更好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潘老师要求同学们注重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并将所学运用到专业学习中。在2021级动画专业硕士研究生陈达等人创作动画短片《问天》的过程中,潘老师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古今中国人对天空和宇宙的认知变化,并结合中国人的航天梦想,从而弘扬中国不停探索的航天精神。他认为,只有在全面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创作的作品才能真正具备人文精神。“潘老师耐心的解答和深刻的见解,常常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他独特的视角和广博的知识激发了我对学术的热情。潘老师的教导将伴随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前进。”陈达充满感激。
遥望未来,潘老师表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坚定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将传统艺术的魅力传达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