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业绩显无穷力量——记干训部84级吴文贾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06 浏览次数:

 吴文贾,男,壮族,五十年代初出生于广西河池市河池镇。1984年~1986年在中南民族学院干训部学习。1972年进入广西日报社,1988年任记者部副主任,1992年任主任,2001年2月至今任广西日报社副总编辑。进入新闻行业以来,吴文贾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新闻奖,其中在南昆铁路修建时采写的《借得东风追日月》被中宣部评为“中国新闻报道精品”。1997年荣获“南昆铁路建设立功奖章”,1998年、2006年先后两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授予“广西优秀作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第四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坚韧善学育志气

吴文贾的家乡广西河池市河池镇是一个古老的山村,背靠贵州高原,东北面向九万大山,西北面与贵州苗岭的凤凰山脉接壤。人,生长在巍巍群山中,往往能被孕育出一种志气。由于家境贫寒,读小学时,吴文贾还当起了小牧童。闲暇时间,他常常戴着一顶破帽穿一缕蓑衣,骑在牛背上啃那旧得发黄的《新华字典》和一些古典书籍。在中学时,他已经开始试着读《资本论》和《毛泽东选集》。用吴文贾的话说,自己当年还写了些不怎么成文的小文章。

1972年,吴文贾被调去广西日报报社做记者,结束了在山区做代课老师的工作。1984年,他参加成人高考,进入中南民族学院干训部学习。从那时起,他喜欢读三类书:一是马列经典著作;二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之类的古史书;三是现代经济管理类的书籍。

桂西北大山的憨灵与挺拔,邕州和楚天平原的豪广,使得吴文贾拥有了坚韧、细致、务实、多思而又豁达的品质。

“细”“实”作风出华章

改革开放之初,整个国家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过渡的关键时期。那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在广西,能有今天这样思想开放的环境,与当时舆论界的有效宣传分不开。作为新闻工作者,要用手上的笔杆子来鼓舞人的思想解放。

1986~1988年,吴文贾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搞活经济的新闻采访上。在进行大量的经济新闻采访中,吴文贾目睹了当时广西的一系列改革,同时也见证了广西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那时候,他脑子里总是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地、同样的天,全国有的地方改革成绩显著,有的地方却举步维艰?广西临近广东,为什么广东搞活的办法很难传入广西?连年来,到广东考察的人一批又一批,回来嘴上总喊着学广东.学广东,但真正学到的有几条?……”

经过分析,吴文贾认为,这不是表面的学或不学、行动或不行动的问题,关键在于人的思考。任何思想、观念和经验,都要首先通过人的思考才能接受,然后转化为人的行动。外面搞活经济的成功经验之所以难以传入广西,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脑中有一个顽固的“壁垒”,它抗拒着这些新观念。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吴文贾以《爆破人脑中的“壁垒”》为题,发表了一篇政论性文章,笔触之处,像一串串炸弹,爆炸在顽固守旧者们的脑海深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为他捏一把汗。可在吴文贾的心中,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推动改革,让改革逐步深入。他在文章中呼吁:人脑中那些“壁垒”并没有一个个都已被爆破掉,也许在一些人的脑子中破掉了,还有一些人的没有爆破,所以,改革要深化、经济要搞活、社会要发展,就必须继续爆破和清除人脑中的“壁垒”……这些论述,现在读来仍给人一种激情和冲动。

许多年来,认识与不认识吴文贾的人,都对他的文章有一个共同印象:他的文章对问题的观察分析不仅“细”“实”,而且有一种气势,让人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从他当时一些文章的题目就可见端倪:《从部长的“老六”和处长的“老八”谈起》、《从空想回到现实》、《改革者的胆略》、《为了农业大国的翻身》、《笃志通向成功路》、《高扬改革这把尚方宝剑》、《劈千苦荒山创“朝阳”》、《在西部造个不落的太阳》等。

运筹帷幄战千里

由于在工作上有出色的表现,吴文贾逐步得到党组织的信任。1988年,吴文贾担任《广西日报》记者部副主任,1992年冬天担任报社记者部主任。处在管理的位置上,吴文贾清醒地意识到“稍有放纵,工作就会浮于表面,如果不扎实地组织记者,做好报道的策划工作,比不懂得写文章更可怕。”

广西西部是贫困山区,这里的人们常常为寻找发展经济的路子而苦恼。1996年,吴文贾到河池地区考察,心里想着,作为一名舆论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山区群众解除心中的愁绪。在报社社委会领导的支持下,他策划了系列报道——《西部也能致富发财》。随后他把记者站的记者召集到河池,一连采写了16篇文章并连续发表。文章发表后给西部山区的群众们带来了极大的鼓励。这一组报道在中央发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意义非同一般。中宣部新闻局为此专门发了一期《新闻舆论动态》并高度评价:“这组系列报道重点宣传西部人民发奋图强,逐步脱贫的实际;宣传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潜力,以及开发西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提倡。”

中国西部道路的修建素有“难于上青天”之说,而被称为西部最大扶贫工程的南昆铁路的修建更是难中之难。这条铁路修建共花了7年时间,在这7年的时间里,吴文贾可以算是其中的一员。早在1990年秋,工程动工前夕,在广西日报社委会的直接指挥下,吴文贾率领广西日报记者团,沿着南昆铁路勘测线,跨越广西西部5县市和云贵东部7县市进行系列实地采访,全面报道南昆铁路的建设意义和西南人民渴盼开通这条铁路的迫切心情,发表文章62篇。1993、1995、1997年,他又先后三次参与策划并带头完成南昆铁路建设进程的系列报道,共发表文章78篇。其中,他亲笔采写的《借得东风追日月》被中宣部评为“中国新闻报道的精品”,收入到中宣部编辑的中国《新闻报道精品选》出版。由于这些报道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部人民的愿望和铁路建设者们的苦与乐,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1997年7月,铁道部南昆指挥部特别授予吴文贾“南昆铁路建设立功奖章”并颁发证书。新闻工作者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获得立功奖,这在新闻界尚属凤毛麟角。

滴水石穿成业绩

有人做过统计,1990年~2000年,吴文贾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新闻奖达29项之多。广西科技出版社把吴文贾率领记者们采写的南昆铁路系列报道集成《南昆千里行》一书出版发行。此外,他写的《翻身记》、《母亲情》、《她心中的目标》、《胆识、气魄、承受力》、《改革者的胆略》、《接轨接入人心中》等文,先后被上海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

在学术上,吴文贾也有大量的成果,他先后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全国性大型刊物上发表论文。 正是他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得到了新闻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在2000年第四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1998年、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先后两次授予他“广西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同时他还可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新闻职称上,他是位名副其实的高级记者。

令人敬佩的不是这些荣誉、职称,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是,取得了这么多的优异成绩,吴文贾仍然保持谦逊的态度。他牢牢记住并实践着一句古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皆成于实”。他说:“每一个人做的并不一定都是天下大事,但无论做什么都必须做细做实才能获得成功。”

“细”“实”二字,就像岩洞滴水垒成钟乳一样成就了吴文贾的业绩,业绩的累积使他增添精神,使他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一股强劲的力量。吴文贾,带着他累累的硕果,在新闻的路上散发出无穷魅力。

Copyright©  2012-2014  永利集团88304官网校友会
技术支持:创明工作室    邮箱:techsupport@mindainf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