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热线:027-67843940 旧版入口

中华民族三交史|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作者:段海容   编辑:高婕   审核:林毅红   上传:蓝李丹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6日 10:13   浏览量: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市(州),拥有哈尼、佤、傣、拉祜、基诺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61.2%,是名副其实的“民族之乡”。地理位置上,普洱市毗邻缅甸、老挝、越南,且澜沧江自北向南流经,可与下游泰国、柬埔寨以水道相通,故有着“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特殊地理位置,普洱气候舒适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普洱茶的原产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自古便是滇南各民族聚居的重镇。

(普洱山水,段海容摄)

一、民族团结碑:民族团结的结晶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现坐落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民族团结园内,2000年由县政府移存至新建的民族团结园进行保护。民族团结誓词碑作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于2006年为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誓词的内容是:“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文下签名的是彼时当地各族各界代表48人。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树立,象征着普洱地区自此在党的领导下,摒弃了旧社会互相提防、争斗不休的旧民族关系,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步入了经济大踏步发展,生活水平大踏步提升,文化大踏步前进的新阶段,在普洱地区乃至全云南的民族团结问题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物证和写照。据当地干部介绍,每年都有众多慕名而来的各族各界人士前来民族团结园参观学习,民族团结誓词碑也在加强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宁洱县民族团结园,段海容摄于2023年1月24日)

二、见证伟大新时代: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

1949年3月11日,普洱解放。同年8月1日,思普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全新的县-区-村人民政权组织随之相继成立。然而此时落后的土司制度仍然存在于普洱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的阶级压迫剥削,领主的封建割据,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隔阂很深,历来有“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有的地方还经常发生仇杀械斗,逃窜到境外的国民党残部也经常窜扰边境勾结反动分子阴谋颠覆人民政权。面对复杂棘手的民族问题,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做出重要指示:“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为此让各族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取得他们的信任,进而推进地区各民族团结平等,一起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成为了人民政权的首要目标。

为了调动广大少数民族同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共中央决定,各少数民族地区应从各少数民族中选取代表组成国庆观礼团,前往北京参与新中国第一个国庆,以实际到访的形式见证人民政权人民当家作主与旧政权压迫剥削本质上的区别。1950年8月,普洱专区组织动员了35名各民族头人及代表(傣族13人,佤族10人、拉祜族6人、哈尼族3人、傈僳族布朗族各一人)参加西南各民族代表团进京。代表团在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活动,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随后又根据毛主席的亲自安排,陆续前往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参观。代表们亲身接触到了崭新的人民政权,深切地感受到了新中国在社会改造和建设上的无限活力与在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解包容。因此在归来后,观礼团成员们利用自身在本民族中的名声并结合亲身参观经历,向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宣讲党的民族政策以及人民政权与旧政权的本质区别,大大化解了少数民族群众对于党和人民政权的顾虑,加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也为随后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树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丰碑的树立:共铸民族团结大业

1951年12月27日,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在普洱古城内召开,各民族代表共计300余人欢聚一堂,共商地区民族团结大业。大会胜利闭幕后,为贯彻会上达成的民族团结共识,遂决定于1952年元旦在普洱红场按照各民族习俗歃血为盟,喝咒水,剽牛,立碑为誓,这便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各民族代表郑重宣誓:将一心一德,团结一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随后各民族代表用傣、拉祜、汉三种文字书将自己的姓名随誓词一起镌刻于碑上。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段海容摄于2023年1月24日)

庄严的仪式不仅见证了誓词碑的树立,更是直接在各民族同胞的心中播下了维护民族团结信念的种子。盟誓立碑后,各民族代表陆续返回各自乡寨,不以适合本民族民俗民情的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更有信守誓词为保卫边疆,捍卫民族团结而牺牲的先烈:国庆观礼团代表李保不幸为流窜入境内的国民党残军绑架,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李保不为所动,痛斥反动分子,绝不屈服,为敌人残忍活埋杀害。另有佤族青年岩火龙,面对顽固的父亲和穷凶极恶的反动派,义正词严地驳斥旧政权“以夷制夷”的卑劣和残忍,号召群众拥护建设民族平等团结的中国共产党,也遭到敌人的杀害。由此可见,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深入人心,与旧政权歧视压迫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李保、岩火龙用生命捍卫了誓言,为边疆民族团结大业奉献了生命,也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树立了榜样,鼓励着后来人持续建设边疆民族团结,从而为普洱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四、党的光辉照边疆:民族团结一家亲

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执行和处理民族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针对复杂的民族关系,政策的灵活性成为关键因素。纵观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树立,不难发现建国初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普洱地区党组织充分尊重和理解本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一是以和平友好的姿态让少数民族同胞认识到党的真诚,二是摒弃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大民族主义”,取消了传统的“以夷制夷”,第一次将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族一样当作国家的主人,正如邓小平所说:“只要抛弃大民族主义,就可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不能首先要求少数民族取消狭隘民族主义,而是应当首先老老实实取消大民族主义。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出现了”这样将心比心,以己度人的作法促进了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三是入乡随俗,来到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群众交往,就得及时转变工作方法,适当接受少数民族风俗,正如民族团结誓词碑树立之时广大干部与少数民族弟兄们共饮咒水、参与剽牛一样,既展现了尊重包容的态度,也拉近了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距离,加强了双方的互信。

普洱地区几十年来有着改天换地般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在全面脱贫中大放光彩,打造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奋斗、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径,人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大幅度提高,各项事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势头正猛。这所有的发展成果都是建立在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象征的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精神的基础之。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阶段,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民族同胞更是应时刻牢记先辈们歃血为盟的誓言,让民族团结精神不只是停留于石碑之上,而是流入每一个人心中形成普遍价值认同,携手共建更美好的未来。

Copyright 2014 版权信息 永利集团88304官网民族学博物馆
技术支持:武汉民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鄂ICP备05003346号